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大王洲岛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专家咨询会,通过线上、线下参加结合的组织方式,邀请了来自规划设计、乡村建设、运营开发等领域的六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进行研究。
大王洲岛位于东城、莞城、高埗三镇交汇处,是三江六岸片区中面积最大的未建设生态核心,也是生态要素最丰富、最聚集的节点。
《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编制工作通过基础调研和理论研究,基于蓝绿空间利用和农田资源保护,提出“大王洲生态博物馆——大地上的东莞农耕档案”的发展构想,并采用“从规划到策划到策展”的工作方法,吸引不同文化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参与大王洲岛的观察、讨论与实践,为“大王洲计划”贡献智慧与力量。目前,《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已形成中期成果。
(资料图片)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大王洲岛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中期成果的汇报,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大王洲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提高生态价值效益、完善管控体系、优化功能定位、推动落地实施、政策机制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世福建议,一是进一步探索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周边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优势,提升大王洲岛发展效益;二是完善交通组织游线,优化停车、交通转换投放点谋划布局;三是做好水陆交界带的设计,在保障水安全基础上,探索利用可淹没的空间界面,以营造湿地公园景观效果;四是保证村集体的主体性,充分调动村集体的主动性,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大王洲岛品质功能提升工作。
汤敏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汤敏从四个视角谈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工作,一是遗产视角,建议立足大湾区或广东农业遗产的高度,结合现有遗迹空间,引入非遗文化,讲好文博故事,打造大王洲遗产公园。二是共建视角,大王洲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直保留农耕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建议举办乡博会、乡博园,吸引各方人士,共同推进大王洲提升。三是公益视角,引入公益基金会和非盈利组织,筹集相关的资金,以善促商,以商养善。四是运动视角,可尝试利用环岛跑道开展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赛事。
陈碧云
顺德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陈碧云认为,一、保护好大王洲岛“原生”“活态”“系统”三大特征,保留完整的岛屿环境农耕体系和天然乡村生产生活体系;二、乡村记忆是大王洲岛与周边城市及区域的核心差异,也是大王洲独到的资源魅力,不仅要保护环境、水域、岛屿、农作生态,更多是延续东莞人对岛屿生活的独特印象,展现真实完整的生态农耕场景;三、强调自然教育对大王洲未来的重要性,要发挥“生态博物馆”作为自然学堂的重要功能,成为推动教育向更完善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三江六岸的文旅升级版。
冯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冯原认为,要想跳出现有的文化策划的引入模式:一是让投资商去做非经营性的文化事件,让文化事件的人去做经营性的活动,让大王洲的策划运营成为可持续的活动;二是大王洲乃至三江六岸片区不是旅游地,而是生活地,处理好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关系,让外来人成为居住在大王洲的“本地人”。
冯晖
华侨城华南集团副总经理、顺德华侨城董事长
冯晖建议,一是创立自然学校,进行自然知识讲学,增加市民、学校都参与的生态环境使用情境;二是应站在市场、客户端的角度,考虑人群情感情绪需求的对位,可以吸引更多人到岛屿上来;三是参考沉浸式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重新梳理场域,形成完善的慢行系统,并通过路径串联起有特定场景和功能的特定区域。
谢治菊
广东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谢治菊建议,一是应通过前期调研,摸清大王洲岛现有房屋、土地、道路等数量与性质,为精准化设计奠定基础;二是在发展模式上,要强化连农、带农、富农机制,将投资商、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在目标定位上,紧紧结合国家需求与当地实际,有效利用现有惠农政策如点状供地,因地制宜地发展。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方案成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大王洲岛生态品质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