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三年“城”长,加速湾区“共享创新”

来源:东莞日报、 创新松山湖时间:2023-07-30 10:03:29

7月27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迎来三周年重要节点。

三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交出怎样的时代答卷?三年“城”长,时代答卷——


(资料图片)

从三大纲领性政策谋篇布局的大处着眼、通盘考虑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三年级生”松山湖科学城交出一份时代答卷:广东省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中涉及东莞任务共41项,目前已完成或启动31项。

三年“城”长,湾区共进——

科创“朋友圈”加速扩容,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用户约25%来自大湾区,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日益加深。

中国散裂中子源

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华为开发者大会、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等重磅活动轮番举行,学术界、产业界的行业顶尖人士纷至沓来。大湾区科创版图上,升起一颗科创“新星”。

三年“城”长,赓续前行——

三年的全力前行,有承继过去近20年松山湖发展的厚积之势,更有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的使命担当。

三年,是在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东莞在“双万”新征程上把握科技创新时代机遇的一个开始,更是勇攀科技高峰,迈向一流科学城的城市逐梦故事的序章。

三年很短,但可洞见这座科创新城的峥嵘气象,洞见这座未来之城的璀璨未来。

“城”长

“三年级生”的时代答卷

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开启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

三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大战略需要大手笔,看顶层设计——《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功能规划》三大重点规划,擘画科创蓝图,厘定未来航向。

有“大写意”的提纲挈领,更有“工笔画”的精雕细琢——2021年7月,《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多个重磅科技政策发布,进一步从源头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环境、融资发展、企业上市等方面为科学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为有源头活水来,大科学装置跑出“中国速度”——在2022年底和2023年初的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中国散裂中子源迎来谱仪出束的大爆发: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微小角中子散射谱仪、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谱仪、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4台谱仪接连成功出束,接连解锁新的“技能包”。

自2018年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开放运行,注册用户增加至48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支持深海深潜器、高铁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多项研究工作。

更值得期待的是,2022年12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标志着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独木难成林,大装置、大平台“扎堆”——2022年11月,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2023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5周年之际,阿秒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揭牌成立。

作为省级实验室,5年来,实验室积极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实验室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突出成效。

科创成果呈井喷之势——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在加速推进中,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重要技术革新;松山湖实验室四代“多孔介质燃烧系统”被国际学界誉为“21世纪最新一代燃烧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自研台阶仪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对比同类进口设备可降低成本近40%……

科创资源加速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有序推进,香港城大(东莞)计划年内办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加快建设;研发机构渐成体系,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超300家,形成了类型多样、优势明显的研发体系布局。

大湾区大学(筹)建设效果图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广东省推进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中涉及东莞任务共41项,目前已完成或启动31项,取得扎实进展。

三年“城”长,东莞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速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科技创新体系,交出一份时代答卷,讲述一个属于东莞的城市成长故事。

辐射湾区

“朋友圈”扩容,加速湾区“共享创新”

一块1平方厘米大小、厚1.5毫米的“小钢片”,可以承受3吨的压力,相当于一头成年亚洲象的重量。这是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团队发现并改进而成的“超级钢”。

它的诞生离不开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仪发现的微观原理,为持续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在家门口做实验,太方便了!”对于中国散裂中子源带来的利好,黄明欣教授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

中子源路沿线,大装置、大平台串珠成链,科学城轮廓显现

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在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的一个具体案例。黄明欣教授团队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中的一员。近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用户中约有25%来自大湾区,其对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曾几何时,东莞和深圳以及众多城市的协同发展,更多在产业层面,东莞因此以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就制造业名城的美誉。

而今,在更高层级、更高维度上,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科技创新的最新姿态在湾区崭露头角。

大湾区众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前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进行科学研究,散裂中子源的建设运行也展现出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紧密度,展现出“共享创新”的新趋势。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初步形成互动,两地合作建设的两条谱仪将于年内建成;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成多物理谱仪;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与此同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内地首个“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协同培养基地落户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港澳的对接合作越来越紧密,未来将展现更多可能。

三年时光里,和湾区多个城市携手共进,在城市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技术和技术的交流碰撞中,在大湾区的版图上松山湖科学城闪耀愈发明亮的光芒。

科技领域的一次突破,往往可为整个工业带来重大改变。“三年级生”的松山湖科学城蕴藏着怎样的科创能量,未来在某一刻绽放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光芒,我们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漫漫征程中,松山湖科学城将加速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在科技创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变量的时代背景下,松山湖科学城的三年之变,成为东莞城市持续进阶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东莞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三年“城”长,松山湖科学城协同多个城市加速湾区“共享创新”。

科创氛围

“空气中飘着科学的味道”

“我们希望松山湖科学城空气都飘着科学的味道。”松山湖管委会主要领导提出如此希望。

三年时光,“科学的味道”有多浓?

以今年为例,今年2月,“遇见数学 预见未来”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举行,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国内知名企业、高校数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最新数学成果和数学技术,促进数学及相关领域新方向探索。

4月,松山湖科学会议隆重举行,6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超级大脑在松山湖畔掀起一场影响脑科学领域的“头脑风暴”。

今年7月,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首次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东莞主场,全球联动。全球开发者的饕餮盛宴在此上演。

8月4日,华为另一重磅活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Together)即将举行,这也是连续5年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

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举办了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华为开发者大会、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第二届粤港澳复材结构学术研讨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松山湖峰会等数十场品牌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累计吸引近160名院士,以及一大批国际、国内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更好的契机与环境。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

“最强大脑”碰撞智慧火花,科创人士推动技术突破。一组数据彰显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科创生态雨林加速育成。在过去的2022年,松山湖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2.3%。

“在这里,你会经常在一次交流活动中,遇到院士、科学家等大咖,近距离聆听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一名在松山湖科学城工作的科技人员如是说。

三年“城”长,空气中科学的味道越来越浓。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科技创新的大时代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城的“城”长之路只是开始,但在轰轰烈烈的时代进程中,在日新月异的科创进阶中,以及在日益浓厚的科创氛围中,这座科创新城已然厚积成势,奏响大湾区科创时代最强音,迈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松湖观察

起步成势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广受关注。立足未来的目光来看,“三年级生”的松山湖科学城只是刚刚起步。

但起步已成势。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加快推进,我们可以展开新的城市畅想——

过去,东莞在外界看来,是制造业名城,是“世界工厂”,但在科技创新领域仍然寂寂无名。

随着松山湖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东莞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这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东莞这座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三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也让人充满期待,无论是散裂中子源(二期)的推进,以及即将有新进展的两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为东莞的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科创要素。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更是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关键要素的时代背景下,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生动实践,是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事实上,东莞在科技圈的名声已然受到关注。202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东莞排名第16。

可以预见,随着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创“大生态”的日益形成,一座冉冉升起的未来之城将加速出现在我们面前。

可以预见,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未来的某个时刻,作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将以科技创新的全新形象展露在世界面前。

关键词: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实景三维东莞建设方案》有新进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