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蓝图如何再造“新东莞”?|今日关注

来源:南方日报时间:2023-02-03 10:02:16

癸卯新春,省委、省政府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东莞也召开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从龙头力量竞相布局,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高端资源、创新要素在这片热土加速汇聚。


【资料图】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以占全国0.03%的土地和0.6%的常住人口,创造的经济总量占比达到0.9%,所有指标权重贡献均分别超过占地面积20倍以上,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东莞中心城区。孙俊杰 摄

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基础保障。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同时土地开发强度又相对较高的东莞来说,如何擘画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

眼下,《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正公开征集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国家规划体系改革后东莞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规划》将对东莞未来15年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张蓝图折射出新时期城市发展理念、空间治理逻辑上的哪些变化?又将如何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为东莞向更高能级城市进阶提供有力的规划引领支撑,尤为值得期待。

强化空间引领,资源配置更科学

俯瞰珠江口岸,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资源正不断向环内湾集聚,自东向西,深圳前海和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一个倒“U”字型主轴线串珠成链,珠江口区域正形成以重大发展平台为载体的经济重心,一个世界级湾区正加速崛起。

东莞滨海湾新区。滨海湾宣 摄

而从世界城市空间演进趋势来看,都市圈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单元和竞争主体。去年8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提出加强都市圈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的统筹,并重新界定“五大都市圈”。其中,东莞全域进入深圳都市圈,将加快与深惠城市一体化、同城化进程。

一直以来,在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国际化大都市环抱中的东莞,更多是以“通道型城市”的面貌示人。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推进,东莞将如何以新定位、新特点、新形象,应对大湾区城市群“百舸争流”新态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是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应势谋划了东莞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

在城市性质上,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产业特色、岭南山水文化名城特色、湾区东部枢纽交通区位特色。

在空间格局上,强化与广州、深圳、惠州周边城市的联系,打造“三纵三横”空间发展走廊,形成“田字型”发展骨架,对接区域格局。“三纵”包括西部滨海走廊、中部科创走廊、东部先进制造走廊,“三横”包括北部沿江走廊、中部产城走廊、南部临深走廊。

在空间战略上,实施“强心、向湾、融深”。“强心”是打造“一主两副”,即中心城区主中心、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副中心。“向湾”意味着东莞将加快环湾地区资源整合,融入黄金内湾。“融深”则是指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推进临深地区两地合作共建,实现空间、功能、设施协同发展。

在空间结构上,在原先“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接最新的区域发展态势,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空间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东莞此前城乡规划中“三心六片”的空间结构,《规划》更加突出中心城区主中心的地位,强调其作为全市唯一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能,是展示东莞现代化都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松山湖、滨海湾两个专业副中心则承担特定战略性职能,松山湖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滨海湾新区以对外开放、创新发展为主要职能。可以展望的是,未来东莞市一级的城市服务功能、公共设施将集中在“一主两副”城市中心配置。

《规划》延续了此前东莞六大片区统筹思路,将六大片区分为“中心协同”与“特色均衡”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与滨海片区,以“一主两副”为核心,协同周边紧密连接的镇街作为腹地,带动片区统筹发展;后者包括东南临深片区、水乡片区、东部片区,以产业平台整合为核心,打造“小而美”的镇级中心。

《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强调,六大片区是从空间协同角度进行的划定,不会涉及目前片区行政管理的调整。

目前东莞土地开发强度过半,东莞市副市长叶葆华曾形象地说,“东莞国土空间规划就像是在一张已经涂满颜料的大花布上作画,要对空间功能进行腾挪收纳、分类归置。”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将引导各功能要素分类归置集聚,形成不同的主导功能区,包括城镇类单元、产业类单元、治理类单元三大类以及七小类。通过“功能分区+政策分区”,在用途管制、资源配置、设施配套、空间治理等维度形成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城归城、乡归乡、住归住、厂归厂、商归商,界线清晰明了、规则公开透明。”叶葆华这样说。

“《规划》将引导政策和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包括引导近期轨道交通、重要公共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配置投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表示。

让制造业空间更新、更大、更好

历经40余年积累,东莞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已经形成了由超过20万家工业企业、1.2万家规上企业、9千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产业“金字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这些正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万亿”新起点上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在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下,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将加快在东莞的布局,而无论是承载战略平台,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都离不开最重要的载体——优质的产业空间。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不断聚集的资源要素为城市前期的快速发展储能蓄势,但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又对城市的空间与资源承载力发起挑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东莞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这一挑战:一方面,土地资源高度建成、用地结构性矛盾、产业空间供需错配、空间低效利用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让龙头项目、链主项目面临无处落脚的窘境,而“水涨船高”的刚性成本也给重点产业链上的配套中小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认为,东莞现状产业空间不是规模不足的问题,而是空间形式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他解释,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生产方式也使得企业对城市空间需求产生了新变化,如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对集中连片用地的需求,定制化生产、柔性生产对产业空间的定制需求,新型产业业态对产业空间在层高、负荷上的弹性需求等等,都倒逼着东莞在空间供给上的转型。

如何让东莞的制造业空间更新、更大、更好?《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制造业当家、产业立市,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大力拓展优化制造业空间,逐步构建先进制造业空间供给保障体系。

《规划》提出“创新赋能建全球先进制造业之都”的目标,营造创新和制造共融的产业空间,通过保总量、优结构、提品质为制造业提供空间保障。

具体来说,将形成“创新核心—新型产业空间—镇村工业园”构成的创新圈,串联创新链和产业链。其中,创新核心将由重大产业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组成,新增产业空间予以重点保障;新型产业空间包括标准化产业片区等重点片区,实施新增与存量双重保障;镇村工业园则将推进存量工业园优化升级,使其全面融入先进制造业链条。

在空间布局上,东莞的产业类单元则将分为重点产业单元、产村融合单元。重点产业单元将进一步建设产业集聚区,形成主题产业园区,通过标准化产业片区建设、连片工改工等,承接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村融合单元则可为配套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产业空间。

为千万人口的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洪梅镇洪屋涡村,一望无际的千亩连片稻田即将迎来忙碌的春耕。2021年起,水乡功能区在洪屋涡村实施首个连片稻田建设实施试点项目,通过修复生态、保护耕地、科学种植,这里又重新恢复了昔日东莞水乡“香飘四季”景色,为这座制造业之城留住了田园牧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国土空间规划正是站在这一高度谋划东莞未来发展,从关注开发建设到注重资源保护,从关注空间规模总量到注重空间品质与效益,划定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守牢城市发展的底线与上限,构建美丽开发保护格局。

早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无序扩张,带来了东莞耕地分散破碎的问题。在《规划》编制中,创新性提出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的做法,在适合做耕地的区域共划定了30万亩左右空间,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此外,《规划》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保护与修复,提供高品质生活所需的优质生态产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给开发建设上了“紧箍咒”,约束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促进空间紧凑集约。

《规划》提出,优先构建美丽开发保护格局。

以人为本,为东莞千万人口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提供空间支撑,也是《规划》编制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看来,城镇化“上半场”的发展逻辑基本上是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逻辑。“下半场”则是生活导向,必须把关注点从产业转移到人,注重人的感受和需求,城市必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和企业。

“以前的城镇化是人跟着企业走,现在是企业跟着人才走。只有让人才留得下来,东莞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城市空间管理也要根据人的需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园绿地、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住房等人居环境,才能把更多人才留在东莞。”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打造城镇中心区引导镇级公共设施集聚,营造高品质的城镇会客厅;打造优质生活圈,引导居住空间与配套设施集聚,建设十五分钟优质生活圈,提高居住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性;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特色乡村资源,提升东莞特色化的魅力空间等内容。

未来的东莞,城市将让生活更美好。在住房供给方面,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分类保障;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导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复合;在交通体系方面,优化轨道网、完善道路网、提效公交网、提升慢行网;在市政设施方面,扩容提质、集约高效、空间协同、共建共享;在城市安全方面,注重自然韧性、提前预警、积极防御、综合施策。

《规划》提出,突出各片区特色,配置差异化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为破解过去“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困境,接下来,东莞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手段,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强化政府统筹,有序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协同推进高水平空间治理。

再造“新东莞”,开创“新奇迹”,以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大幕正在拉开。

关键词: 东莞阳光网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石碣召开“工改工”推进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