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东莞市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通过线上、线下参加结合的组织方式,邀请了来自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生态修护、园林景观、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六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把关,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东莞航道事务中心以及莞城、东城、万江、高埗、石碣等镇街负责人员参加了会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会议现场
三江六岸片区总规划面积约48.7平方公里,依托中堂水道、汾溪河、东莞水道三条水系,跨越莞城、东城、万江、高埗、石碣五个镇街,形成延绵70公里岸线的重要滨水空间,沿线包含河、湾、塘、渠、园、岛、洲、田、林等多元生态空间,是东江流域历史资源最丰富、开发条件最成熟、滨水特色最精华的段落,也是中心城区切实做好“山水城”之“水文章”,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滨水空间。
规划范围示图
针对过去几十年快速城市化阶段粗放式发展,所导致的片区缺乏战略层面的生态规划管控指引、生态敏感地带缺乏合理保育、生态修复工作滞后、滨水公共活力不足、城市风貌形象不突出等问题,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三江六岸片区生态资源,做好片区生态底线管控和生态赋能工作,现场指挥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于蓝绿生态基底条件,提出了明确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发展目标,形成了“分区+分类+分级”的蓝绿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及管控要求,统筹指导重要生态景观项目实施落地。
大王洲岛生态修复效果图
龙湾片区生态修复效果图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成果的汇报,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三江六岸片区的生态底线管控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并从优化格局定位分析、加强管控成果传导与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马向明建议,一是加强规划的价值导向性,揭示水生态、水安全与人的使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多部门管控的复杂性,推进水岸协同治理;二是抓住河流和城市本身的特色,考虑在城市里面重建荒野的可行性,强化河流成为城市“自然之窗”的理念。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庞伟建议,一是进一步补充生态环境评估内容,增强规划前瞻性、宏观战略性,以及社会发展引导性,从生态角度反映土地的愿望,要提出与经济发展规划想匹配的生态空间规划发展目标及抓手;二是规划要回溯河流的历史状态、自然状态,研究生态公园再塑的可能性,做好城市荒野保护。
郑建汀
深圳文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建汀建议,一是聚焦蓝绿空间进行建设规划,加强防洪排涝工程与驳岸、沿线绿化空间的衔接,提升水安全格局;二是适当增加基础数据分析手段,以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进一步锚固规划原则、规划定位。
张莉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张莉建议,三江六岸位于东江三角洲重要滩涂廊道,一是需加强水鸟栖息地及廊道研究,提升水鸟保护的项目定位及目标;二是深化水陆交界带的设计,考虑探索将河道两侧有条件的绿地都开放给河道,为鸟类提供高潮位栖息地。
杨军锋(视频参会)
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总工程师
杨军锋建议,要提出多元化的生态化修复理念和管控体系,一是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相关措施与管控要求;二是保护好片区的水资源,做好水源保护线与生态修复、管控体系的衔接;三是结合现状水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加快水循环的多种形式,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黎华寿(视频参会)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
黎华寿建议,一是结合地域特点、人文条件,突出具有东莞和片区特色重点工程的生态特色名片规划设计;二是研究生态空间面临的的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强化规划基于自然的生态恢复解决方案的理念;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从食物链的角度为候鸟创造栖息条件。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修改规划成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东莞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工作。
关键词: 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