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东莞市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专家咨询会。通过现场、线上会议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生态和规划领域的六位资深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会议现场
三江六岸片区总规划面积约48.7平方公里,依托三条水系,跨越五个镇街,形成延绵70公里岸线的重要滨水空间,沿线包含河、湾、塘、渠、园、岛、洲、田、林等多元生态空间,是东江流域历史资源最丰富、开发条件最成熟、滨水特色最精华的段落,也是中心城区切实做好“山水城”之“水文章”,集聚各位专家学者智慧力量,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滨水空间。
▲规划范围图示
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三江六岸的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如缺乏战略层面的规划管控指引,生态敏感地带缺乏合理保育,公共活力和城市风貌形象渐失,为强化好三江六岸生态保护、城市双修,协调好城市开发建设与蓝绿空间的关系,现场指挥部启动了《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通过生态本底基础调查分析,识别好生态要素及现状生态问题,科学制定与片区生态资源禀赋相契合的总体生态定位,提出全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提升的整体策略,形成“分区+分类+分级”的管控体系及管控要求,统筹指导重要生态景观项目实施落地。
▲龙湾片区总平面设计图
▲大王洲岛总平面设计图
▲海心洲片区总平面设计图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中期成果的汇报,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三江六岸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肯定方案内容详实完整、工作扎实,并从生态价值效益、完善管控体系、优化功能定位、推动落地实施、政策机制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庞伟建议,一是贴合生态修复与保护主题,聚焦东莞当地特性,从空间、时间的纬度去考虑整个片区规划;二是要具有荒原意识,不只是局限于荒原保护,还要考虑荒原再造,探索三江六岸片区率先建设一个连续性、体系性的生态网络。
蔡昆争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
蔡昆争建议,一是要多体现生态理念、原则以及技术等方面,全面分析生态基底,针对性处理各个示范点的生态问题,并突出现状与规划后效果对比;二是特色文化上,不要局限于一个片区,各片区都要相互融合串接。
赵进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城乡水系统保护与修复室主任
赵进勇(视频参会)建议,一是以景观为门、生态托底、文化为魂,并结合时间尺度去考虑片区的规划;二是加强从尺度空间和容量去分析;三是结合区域特色,加强与水的联系。
何舸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
何舸(视频参会)认为,一是三江六岸水系与东莞生态园具有相似性,可借鉴其经验,把周边纳入项目进行统筹考虑;二是蓝绿生态空间中水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考虑片区内涝风险,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三是建议整合优化空间管理体系。
叶枫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
叶枫建议从三个纬度去优化规划成果,一是宏观层面上需与各个规划衔接;二是中观层面上需从沿河以及垂直方向两个绿廊去分析以及构建;三是微观纬度上,需提供生态修复条目化工程建议,以便项目针对性地使用。
司马晓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司马晓建议,一是要更加突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核心前提条件,扩大研究范围,提升规划的区域性和系统性;二是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海绵城市等研究,充分挖掘片区生态价值,塑造生态体验空间,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衔接好碧道、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工程;三是在示范区的选择上,需结合生态价值和敏感性评估,明确生态原则,强化与周边城市建设活动的关系和生态价值转化,为市民活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方案成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东莞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工作。
通讯员 |香佩仪